1)第506章 《广义建筑学》_重生之大建筑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楼,你这个新项目做得好啊!能够因地制宜用建筑设计的手段来解决物资短缺的问题,这让我想到了当年的竹筋混凝土建筑。”今天吴委员难得悠闲,到林楼这边聊天来了。

  “就跟您举得例子一样,都是权宜之计罢了,竹筋混凝土项目当年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钢材稀缺的问题,但也留下了许多隐患;我用连桥来代替电梯的功能,虽然不会出现安全上的问题,但在居住的便利性上,终究和电梯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不过我也让他们在设计的时候,预留了外部安装电梯的空间,将来等条件具备了,想重新安装电梯,也是可以的。”林州和重庆不太一样,这栋楼大概也不会变成网红建筑,所以以后应该还是会安装电梯的。

  至于林楼和吴委员所说的竹筋混凝土建筑,则是特殊时期的产物,这项技术原本是法国人蒙尼亚于1867年发明,因为当时对于竹筋混凝土的防水、防腐及粘着力增强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所以没有得到普及。

  到了一战期间,因为战争的缘故,钢材异常稀缺,广州建筑师谭胜负责修建现在的中山医科大学主楼,被迫尝试使用竹筋混凝土代替钢筋混凝土,因为竹子韧性强,抗拉抗压力好,能增强混凝土的整体性,所以这次尝试获得了成功。

  后来,另一位建筑师周良对竹筋混凝土技术产生很大兴趣,开始着手在谭胜的基础上对竹筋混凝土技术加以改善,1918年终于设计并建成王广昌寄宿舍;在其后的一些年里,周良在广州设计并亲自参与建筑了100多栋竹筋混凝土建筑楼

  他对竹筋技术做了细致的钻研,选用的竹筋经过缜密的防蛀处理,灌注混凝土时有细致的操作规程,比如操作时绝对不能留气孔,竹筋必须排得很细。

  所以由他设计建造的建筑质量都比较好,其中王广昌寄宿舍,梁和楼板都是用竹筋灌注以混凝土建成,整幢楼没有用过一根钢筋,楼柱用红砖砌成;该楼任凭风吹雨打和人世变迁,直到林楼穿越来的年代已久安然矗立。

  建国之初,同样面临着钢材紧缺的问题,于是又有人想到了这个办法,他们来到王广昌寄宿舍考察,有专家还曾钻取竹筋标本,看见里面的竹子丝毫无腐烂趋势,都禁不住击节赞赏,并认为这是一个解决钢材稀缺问题的好办法。

  于是便在武汉、长沙、广州、上海等地建造了不少这样的项目,但是由于材料取自天然,竹筋常有难以批量生产,不同种类竹材的性质差异较大,竹筋质量较难控制,弹性模量相较钢材过小,截面变形较大等缺点,到了1953年,竹筋混凝土建筑就被叫停了。

  但是此后,依旧有一些地方在继续使用这项技术,直到六十年代之后才慢

  请收藏:https://m.jing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