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章 安史之乱14_唐朝那些事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府。阿布思的人生最终以悲剧收场,程千里升任右金吾卫大将军,主管京城治安。

  安禄山无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在阿布思败亡过程中,安禄山不断地将阿布思散落的部众收归到自己麾下。“禄山已得(阿)布思众,则兵雄天下。愈偃肆。”(《新唐书》)

  很多史家将安史之乱归罪于李林甫为了一己私利而提出的“以番代汉”政策。这个政策的确为包括安禄山在内的一大批胡人将领的升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可是安禄山之所以最终走上反叛之路的原因却是极其复杂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李林甫的死。

  安禄山逐渐蜕变为埋藏在唐帝国内部的一颗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正是因为一个人的触碰,这个炸弹才进入爆炸倒计时。

  这个人就是杨国忠,早年名叫杨钊。杨钊的祖父杨友谅与杨玉环的名义上的祖父杨志谦是亲兄弟,所以他只是杨玉环的一个远房亲戚。

  剑南是哪里?剑南指剑阁以南的广大区域,大致包括今四川大部以及云南东北部。

  后来肃宗李亨当政时认为剑南节度使管辖区域过于辽阔,所以分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东川节度使。代宗李豫将剑南西川节度使、东川节度使以及山南东道节度使合并设立“三川节度使”。唐代没有“四川”的概念只有“三川”的概念。

  许多人以为四川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境内的四条大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个“川”并不是大河的意思而是平原或者原野的意思。北宋政府将唐代的“三川”分割为成都府路、梓州路、夔州路和利州路,合成川陕四路,简称“四川”。不过这个四川要比现在的四川省要大。

  唐代宰相制度的特色

  在人们的印象中,宰相往往官居一品,但唐朝的宰相却并非如此。一品职事官都是被边缘化的虚职,如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自从尚书令撤销后,正二品中便没有职事官的身影,直到唐代宗时期,侍中与中书令的品秩从正三品提升到正二品,但此时的侍中与中书令逐渐沦为并不管理本省事务的名誉职衔。从二品职事官基本沦为荣誉性职衔,大都督的权力被长史侵夺,府牧的权力被府尹侵夺。尚书左、右仆射的权力被尚书左、右丞侵夺,大都护随着都护府的名存实亡而丧失权力,至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以及上将军以及统军自从设立之初便是基本没有实权的职官。唐代宰相一般情况下为三品官甚至更低。宰相制度的低级别化是皇帝集权化的结果。高级别的官员因相对而言难以驾驭容易对皇权产生威胁,因此高级别官员位高而权不重。而中级官员位虽不高而权重。这种政治格

  请收藏:https://m.jing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