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30章 董卓入京_[三国]香草门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子之城,外强中干、金玉其外。

  董卓不会一直驻扎城外,何进先前派出王匡、张辽、张杨三人各处募兵,随时可能回来,董卓不会等下去。

  两天后,荀柔终于退烧,虽然还咳得厉害,却也能出席朝议。

  董卓派出使者,向城中送来了吴匡、张璋几人的首级,以及一封情真意切、言辞感人的上书。

  这份尚书深情问候天子、问候太后、问候渤海王,对雒阳城中发生的宦官叛乱表示十分愤慨以及担忧,听说天子夜奔出宫,他董卓非常关心天子安危,疾驰三百里前来驰援,至今食不下咽,夜不能寐,日夜相思成疾。

  听说这几个叛将杀了车骑将军,他非常震怒,对于其行为表示严重谴责,杀之以慰车骑将军在天之灵。

  信中还表示,如今皇宫毁坏,天子无法安住,这让他太担忧了。他以及他属下的将士,都想为天子效力,不,请务必让他为天子效力,无论砌砖凿石,还是铸台抬梁,他都愿意干,并且请一定让他见天子一面,这是他毕生唯一的请求。

  虽被雒阳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请收藏

  卿当做边僻之人看不起,但董卓手下笔杆子的文章水平,并不输雒中名士。

  当听说吴匡二人出奔,荀柔就知道,董卓入城挡不住,但他没想到,董仲颖比他想得还要狡猾,还要有政治头脑——他选择了最理直气壮、光明正大、无懈可击的办法。

  有理有利有节。

  吴匡等人的头,让这篇本来就情意款款的上书,增加了说服力。

  当上书被郎官念出之时,有些感情充沛的公卿,甚至感动得当堂洒泪,何太后更是垂泪连连,当堂呼之忠臣。

  以此为节点,部分公卿转变了立场,认为就算放董卓进城,也并无不妥。

  理由也充分——

  将为国百战的忠臣一直拒之城外,尤其还是位边将,恐怕会寒军中之心,更进一步,可能会对大汉边境稳定,造成影响。

  况且,董仲颖看上去,真的是忠臣啊。

  卢植、曹操、张温几人的反驳,在庞大赞同群体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只碍于卢植与张温的政治地位,以及袁家今天安静如鸡,暂且僵持。

  御座上的刘辩,在频频望他,但他此时却不能说话。

  他也在犹豫。

  一方面,他并不认为,有朝廷下令,董卓就会乖乖走人,另一方面,公卿们的理由也并非不合理。

  如今汉朝的问题,不只是雒阳城中。

  王匡不说,张杨与张辽都是边将,当他们带着征招的军队回来,见此情况,真的会坚定的站在朝廷一边?

  东汉朝廷一向蔑视边地之人,以为其粗犷无礼,这种做法,是很伤人的。历史上,张辽到底为何投到董卓麾下,他并不清楚。

  经过何苗被杀,对待记忆中的历史,他必须添了一分

  请收藏:https://m.jing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