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章 唐明皇22_唐朝那些事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地区的牲畜就大量繁殖,漫山遍野。

  吐蕃军既然在东方撤去驻军,于是把兵力调到西方去攻击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地区),勃律国向唐朝求援。李隆基要求吐蕃撤军,吐蕃不同意,攻破勃律国。

  如果针对安史之乱本身,李隆基当然负主要的责任。德淋及自由无涯两位兄台都提到了不少的论证,我也不须再多做说明,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就是我讲的硬着陆。

  那么如果安史之乱没有爆发,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首先是组织的问题,唐朝地方实施州县二级制。中央管理360个州,每个州管理五到六个县,这样的后果是:一、中央无法有效管理地方;二、中央要能有效管理必须往上加一层,但因为军事问题,这一层要有很强的军事管理能力及财政能力,所以就出现了节度使的体制,在节度使体制下,中央的权力必然削弱,权臣割据的可能性增加。

  再来谈军事的问题,北魏以来的府兵制无以为继,张说提议募兵,但募兵也带来很大的后遗症,第一:财政负担大幅上升。第二:将领的管理。如果让将领持续带同一批军队,给将领比较大的权力,则将领会拥兵自重,这是皇帝不愿意见到的,如果将领经常轮调,则将不知兵,兵不信任将领,打仗很难取胜,而且唐朝的外患能力均不弱,契丹、突厥、回纥、吐蕃,唐朝一定要维持强大的军力。

  第三、财政的问题:均田制随人口增加,经济发达的毁坏,税制需要大幅改革,两税制是正确的方向,但是两税制需要更分权的组织去执行,才能清楚了解各地的状况与差异,特别是土地买卖与交易的状况,而且经济作物的兴起更加深征税的难度,但唐朝的一级组织数量太多,刺史的评级虽高,能力却不高,中央官员也不愿意来当刺史,也很难形成良好的中央地方论调机制(中央同品级官员远少于地方)

  这些问题,也会让唐朝遇到很大的困难,其情况,会有点像宋朝为什么在太平盛世,国君也算贤明的情况下,王安石要提出改革,因为社会碰到很大的问题,王安石改革不成功有他个人因素,但也可以说在那时候的技术条件下,王安石就算做的更好一点也只能带来短暂的成功,无法做的更好了。

  所以我说,即使李隆基做得好一点,情况也只会是软着陆,当然软着陆还是比硬着陆好的多。

  不过,这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连载更新)

  这时,崔希逸的属下孙诲到京城奏报公事,这个孙诲是功名心热的投机分子,在了解朝廷的状况之后,他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打算以这件事作为晋身之阶,于是向皇帝奏报吐蕃边界没有设防,如果派兵突袭,一定大获全胜。(可见崔希逸应该没有跟中央奏报这件

  请收藏:https://m.jingshu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